先買車還是先買房?一念之擇在10年後差距數百萬!
Nov月 2021年 君鑑機構-企劃部
點閱次數 : 8785      share :

 

  靜下心來想,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的不同階段,倚靠著的是什麼。

  一般來說,未獨立自主時,靠的是家庭的撫養,但這之中也許有些人從大學、研究所,甚至高中開始就得申請就學貸款才得以繼續念書,因此就業之後也會馬上多一條「債務」,這個是請銀行當時先「借」來投資自己的,當自己有所得時,當然得還款。只是,對很多新鮮人來說,有負債總讓人感到困擾,甚至會想著這樣自己如何支付目前所需的生活開銷?接下來如何存錢?未來的人生規劃?甚至買車、買房等計畫。

 

  這讓人想到一本書《巴比倫理財聖經》,這是超級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勃特.清崎的理財啟蒙書。巴比倫的理財聖經是什麼內容呢?據說考古學家挖掘出數千年前古巴比倫的泥版,翻譯後竟然是駱駝商人的債務清償筆記:「我收入的十分之二要誠實、公平地分配給那些信任我和借錢給我的人。這樣到了最後,我所有的債務肯定會還清的。……我留下十分之一給自己,十分之七支付生活開銷。剩下十分之二的錢平均分配給我的債主。」(註1數千年來,這些所謂的理解財務知識,正如同萬有引力定律一樣,亙古不變,重點還是需要早點認清楚,才能早點使人掌握財富的祕密。說到底,也不是什麼財富的秘密,而是你的生涯規劃,讓你的生活可以穩定美好的人生規劃。

 

  請你想像,將自己的人生想成一大張的藍圖,或者藏寶圖?但這是由你本人規劃與繪製。會請您這麼試想,係因當今就學時間長、晚婚等趨勢,讓許多人當面臨或意識到「因應現實人生而需開始考量的資產配置」(如買房)時,往往已屆中年,或正是剛成立小家庭亟需許多用錢的關頭──那通常是一個「逼」著我們面對人生重要關卡的階段。也不是說這時才開始意識會太晚,而是難免讓人覺得「可惜」,如果更早一些做出清楚的規劃,才不平白浪費了「人生最昂貴的成本──每個人的時間」所帶給我們的更大利多之報酬!

 

  這裡舉個關於先買車子還是先買房子的例子,也許可讓大家更容易想像:

  假設有兩個年輕人,小君和大鑑,他們各自有100萬,小君出門靠機車和大眾交通工具代步,大鑑則是興沖沖買了人生第一部車。

 

 

  這時候問你,誰比較有錢呢?

 

  一般人也許以為他們同樣有100萬元,只是大鑑「先將錢變成喜歡的東西」,所以外人容易以為大鑑年紀輕輕開百萬新車好像比較有錢?真的是這樣嗎?想想那句老話:「買車容易養車難!」我們先來簡單估算一下大鑑每年的養車成本吧:

 

(1)牌照稅1萬多

(2)燃料費6千多

(3)保險費(第3人責任險、強制險、超額責任險、竊盜險等其他)頭幾年的新車保險一定會投得比較高,約3、4萬

(4)保養費2萬多

(5)汽油費3、4萬

(6)停車費(回家停車費用:月租30日2000-3000元;上班停車費用:一日120-150元,每月20天),一年約5-7萬

(7)過路費、驗車費、交通罰單、清潔美容,車體消耗性零件材料如輪胎等

 

  以上光是1至6項實際算得出來的成本一年就十幾萬,還不包括7所羅列或未羅列出的各種費用……;何況現在許多人買車也是貸款,車貸利息也會是再度疊加上去的成本。所以一般有種說法是,10年養車成本差不多就是一台車價,這些資訊細項養護等現在都十分好搜尋。算一算,會驚覺,一部百萬汽車的車價假設以平均10年壽命來看,等於你一個月要多出差不多1萬的支出,如果再加上其他養車的費用,一個月就多出2萬元。

 

  回想我們前面所述,規劃人生藍圖如果能從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和長時間來規劃,並不是說人不能買車子,而是階段負擔能力與時間點的問題。怎麼說呢?我們繼續看看小君與大鑑的例子。

 

  過了10年,小君多存了100萬,覺得差不多時候了,終於也晉身有車一族,大鑑的10年老車折舊後,自己也將這些年存的錢再投入換了一部更貴的新車。車子若非是拿來當成生財的駕駛工具,基本上就是屬於折舊型的資產,因此,時間越久,它只會一直減損至一文不值。看看下表,兩個人不同的資產配置,在10年過後產生什麼不一樣的變化?

 

 

  當年,大鑑將100萬直接買新車,小君則是用100萬當成購屋20%的頭期款,貸款80%,買了總價500萬的公寓,而今房子升值為9百多萬。大鑑呢?除了花用掉養車的錢,且再換更貴更新的車外,並無其他保值型的資產。

 

  以上故事,其實很常在你我周遭看得到。後面的發展,還有很多可能,而很明顯的是,透過資產配置之不同,時間一旦拉長,便會加劇發酵,導致原本相同條件的雙方差距越來越大。歷史總是從後面看前面容易,也總是從現在看過去容易總結。10年差距4、5百萬,一般勞工一年賺得到多少錢?在不可能不吃不喝的情況下,一年存得了多少錢?如果不是因為有了資產的加值,怎可能產生出如此差距?

 

  這篇文章主要是請大家理解資產的配置會使得日後的貧富差距擴大,尤其越年輕開始越是。而《富爸爸,窮爸爸》也特別強調我們需要「用資產負債的觀念來思考人生」(註2所謂的資產是可以為你帶來收入的東西,而負債則是會讓你不斷流失錢的東西。如同上面所舉的一開始以為買新車的人看似顯得比較有錢,實際上卻是一個不停累積的負債,因為付出的每一分錢都在損耗、消逝;而透過槓桿所購置的房子,則是一個不停往上升值的保值性資產,因為付出的每一分錢都是實在地隨著時間通膨與土地稀缺價值等環境因素而日漸增長。買車是買了拉風、享受與損耗;買房則是買了安居、紀律與安定。

 

  這就是所謂的「棉花糖守則」(註3),其祕訣就是:「知道你想要什麼,而且隨時把終極目標放在心上,為了大棉花糖,要不顧一切地付出行動去達成,而不是狼吞虎嚥一路上隨處可見的迷你棉花糖。」車子是小棉花糖,房子是大棉花糖。其實若以結果論,小君與大鑑後來同樣都有了車,但很早認清什麼是保值型資產的那一方將佔絕大優勢,並且可以說幾乎是絕對優勢,而後無論是他要結婚生子,要做其他的人生投資或事業佈局,他都多了更多的資源與基礎。他的獲得來自於他犧牲眼前的享樂,他延遲品嚐那包美味的棉花糖,而他的犧牲與延遲,可以使他以後有嚐不盡、買不完的棉花糖。只要他願意的話。

 

  還記得首段提出的關於出社會即負擔債務的情況之下,總是讓人感到煩躁,未來如何同時還款又存錢?甚至買房、買車等大筆金額的人生怎麼規劃?這部份在這篇釐清了關於資產類型釋疑的問題之後,會在下一篇文章確實地計算出如何同時還債、支應當下生活花費與未來儲蓄之規劃表予您參考。

 

 

 

══════════════════════════

註1. 喬治.山繆.克拉森(George Samuel Clason)著,黃庭敏譯:《巴比倫理財聖經》,台北:大牌出版,2020年9月。

 

註2. 羅勃特‧T‧清崎著,MTS 翻譯團隊譯:《富爸爸,窮爸爸(20週年紀念版)》,台北:高寶出版,2018年7月。

 

註3. 1960年代末期,美國西岸知名學府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針對4歲幼童進行了一項「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影響人生成就的實驗。研究發現能夠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忍著不吃棉花糖的小孩子,在個性上比較能夠自律,他們願意忍受一時的「痛苦」(沒馬上吃到棉花糖),來獲取更大的甜美果實(吃到2顆棉花糖),延遲享樂的時間。因此這1/3的小孩普遍的表現都比另外2/3的小孩還要好,因為他們從小就懂得等待、懂得要將眼光看向更遠、更大的目標、懂得拒絕眼前唾手可得的誘惑,因此願意花更多的精神去努力對抗這個誘惑,所以能夠取得比其他人更好的成績。史丹佛的棉花糖實驗,證明了「延遲享樂」的重要性,因為真正長久的成功,是要付出耐心、毅力以堅持自己的目標。這遍及在人生不同的各個階段與事物上。

後來根據這個棉花糖實驗,喬辛‧迪‧波沙達(Joachim de Posada)與愛倫‧辛格(Ellen Singer)合著了《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一書,發現成功的人,都遵循著幾個「棉花糖守則」:

(1)【成功的人懂得延遲享樂】延遲享樂的意義在於,當你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則願意犧牲眼前可以享受的利益,堅持自己的目標,當最終完成目標時,享受到的快樂則會加倍,並且更加珍惜。懂得延遲享樂的人,了解凡事要從長遠來看,不被眼前的小利誘惑。

(2) 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每個人的心中,也許都有一個想要完成的目標,也許是成為億萬富翁、也許是成為頂尖的科學家,但要達到這些目標之前,都必須要付出許多努力。想成為億萬富翁的人,要能在別人花錢享樂的時候,把賺來的錢省下來,再用這些錢滾出更多財富;想要成為頂尖科學家的人,則可能在朋友週末相約遊玩時,必須在圖書館裡多充實自己的知識。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少買一件衣服、少喝一杯咖啡、或是多花點時間讀書進修,因為這些事情比較辛苦,但當你願意延遲享樂,也就是願意開始去做那些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時,你就在往成功的路上邁進了。

(3)【說話算話】當你願意為了你的目標延遲享樂、並且開始制定執行目標的時候,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你必須說話算話,在努力過程中,必須有耐心與毅力堅持下去,就算路上出現了許多可口的棉花糖來誘惑你,也要能夠一如既往的拒絕,繼續為自己的目標努力下去。

  總結「棉花糖守則」的真正祕訣就是:「知道你想要什麼,而且隨時把終極目標放在心上,為了大棉花糖,要不顧一切地付出行動去達成,而不是狼吞虎嚥一路上隨處可見的迷你棉花糖。」參楊念蓁:〈史丹佛實驗論證 想成功先學延遲享樂〉,《Smart智富特刊第1211期》,2012年11月23日。喬辛‧迪‧波沙達(Joachim de Posada)、愛倫‧辛格(Ellen Singer)著,張國儀譯:《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台北:方智出版社,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