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Oct月 2017年 天下文化書系-王伯達著
點閱次數 : 2920      share :

目前為止,企業於商場上,一直都有個選擇題:「降低成本? 還是增加產品附加價值?」
 
企業的策略選擇,
遠遠影響不只是商品價格,
更牽扯勞工薪資成長與否、人才內留與否、國家經濟發展...
書中提到:『企業可以試圖降低目前使用的生產要素成本,
舉例來說剝削現有的勞工降低勞工所得。
..企業也可以尋求另一種方法,就是提高它貢獻的價值,
讓消費者願意支付更合理的價格。
..意味企業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在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
這都不是短時間之內可能產生效果的。』
 
我們從圖1中已經清楚的了解,
韓國的受雇人員報酬在過去近十五年間出現了一五一%的成長,
而台灣的成長率僅有四一%,日本則是出現了負成長。(註1)
 
 
為何15年間韓國人員薪資提升了1.5倍,而台灣只上升了0.5倍?是台灣企業主剝削勞工嗎?
我們再看圖2,
 
 
韓國企業的盈餘在過去近十五年間成長了一四九%,
而台灣則是成長了五○%,日本則同樣是出現負成長,
而各國的成長幅度排序與圖2的雇用人員報酬成長幅度順序是一模一樣的。 
這樣的現象也告訴我們,台灣勞工的薪資之所以會無法成長,
原因確實是來自 於我們的企業。
只不過並非大多數人所想的是來自於企業的剝削,而是來自於台灣企業的停滯不前。(註1)
 
企業無法創造更高的價值,在無法獲利情形下,影響雇員所得也無法提升。
 
 
其實台灣大部分的經濟問題都是繫在這同一個結上。
為了固守舊有的產業結構,我們從基本工資的調整來著手試圖增加勞工的薪資,
但最終卻帶來了失業;我們從企業的稅負補貼來著手試圖提升企業競爭力,
但最終卻帶來了重複投資與過度競爭;我們從匯率與利率來著手試圖刺激出口,
但最終卻帶來了房地產泡沫與跛腳的金融產業;
我們從電價、水價與土地成本的減免來著手試圖減輕企業成本,
但最終卻造成國營事業的負債與資源的浪費。
我們的政府沒有試著解開源頭的結,卻在這個結所衍生出來的各個問題上疲於奔命,
最終只是創造出更多的問題。(註2)
 
 
要創造獨一無二企業附加價值是非常困難,
因此大多數企業選擇走降低成本的路,
降低成本即是淨利
明顯的立竿見影獲利成效。
企業也可以尋求另一種方法,就是提高它貢獻的價值,
讓消費者願意支付合理的價格。
然而這意味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在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
而這些都不是在短時間之內可能產生效果的,
倘若企業主沒有遠見與決心,或者能夠忍受長期虧損的實力,
自然不可能投注過多的心力與資源在這方面,
當然也不可能給出符合價值的報酬,
那麼可以創造高產值的人才就不會留在這塊土地上,「人才外流」就不可避免。(註3)
 
全台大部分企業都選擇降低成本策略,包含降低員工薪資在內,
結果受薪人員所得下降,人民購買力也下降,造成全台經濟力向下沉淪,
這一切都是因追求「物超所值」(註4)與降低成本所形成的惡性循環悲慘結果。
 
君鑑積極走〝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的路,
改善產品追求可靠」
我們相信房子是人生最昂貴的資產,
不應該只是消費財,而是耐久品,
除了生活居住外,也能「傳家」於子孫。
 
企業在市場中需要不斷創新,
以差異化突顯企業文化特色吸引消費者,
只要產品夠吸引人,
企業才能獲得合理利潤,
但過程中,只有企業的遠見與決心,
或能夠忍受長期虧損的實力,
如此長期抗戰非一般人願意投注心力與資源,
大家都寧可走輕鬆的路,
但我們想走艱辛困難,卻是正確的一條路。
 
最後我們要問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主要應該負責任的是台灣廣大企業主,
因為企業主選擇降低成本而非增進產品附加價值。
 
君鑑選擇翻轉傳統企業生態,
市場上多數同業追求產品外觀、設計、豪華建材、風格等顯而易見的元素,
我們則重視房子各個細節的「可靠」與「耐久」性,
「可靠」是君鑑最高原則,
唯一不變堅持,在於高投注成本之下,
仍努力實現我們蓋房的初衷:提供『人人負擔得起』的「可靠」圓夢產品。
 
書名:《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作者: 王伯達著
出處:天下文化書系
(註1)《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P.77》
(註2)《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P.271》
(註3)《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P.79》
(註4) 《全文章出處:paper.udn.com/udnpaper/PID0030/291253/web/
 
 
 
圖1

圖2